原文來源: https://foreignpolicy.com/2025/06/13/military-parades-donald-trump-army/ 原文摘要(Gemini機翻節錄): .... 讓大型重型戰車穿越市區是要付出代價的。而美國上次在 1991 年這麼做時,普遍認為事 後有點混亂。(上次指的是1991年波斯灣戰爭之後) .... 所以,此後沒有再舉行過類似的展示是有充分理由的。戰車有時會在特區展 示,但它們通常是透過拖車運輸,然後靜態展示。因為戰車真正的問題在於它們移動時。 你可能會認為是因為它們的重量,因為它們根據型號不同,重量介於 60 到 80 噸之間。 但事實上,這不是問題。因為戰車的特點是有履帶,履帶將戰車的重量分散到很大的面積 上,這也是它們在狀況良好時能在泥濘地形中生存的部分原因。如果你想想一輛大型卡車 的尺寸,它也屬於 20 噸級別,對於真正巨大的卡車來說,它們的表面積相對較小,因為 只透過輪胎印傳遞。所以,實際上,戰車每行駛一英吋柏油路面的壓力,並不大於一輛 SUV。 問題是,履帶是金屬製的,戰車透過基本上加速履帶的一側與另一側來操縱,它們會抓著 路面行駛。正是戰車履帶這種螃蟹般的抓地動作會撕裂路面。尤其是在炎熱的天氣,而六 月在特區很容易很熱,路面被熱氣軟化,它們基本上就是將路面攪爛、啃蝕。這就是問題 所在。橋樑也有問題。美國的橋樑狀況出了名的失修。但顯然,陸軍團隊認為,只要一次 只有一輛戰車通過所有相關橋樑,並以緩慢的速度行駛,不要造成太大的震動,一切就應 該沒問題。 .... 早在現代國家出現之前,就有不同類型的閱兵了。我是說,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索不 達米亞,早在西元前 2900 年左右。不過在那裡,我認為宗教遊行和武裝部隊的展示之間 有所重疊。古埃及的法老王有我們現在所認知的軍事展示,包括武器、俘虜,應有盡有。 你可以在留給我們的那些非凡的埃及雕塑中看到這些。真正現代的形式是在古典時期才開 始逐漸成形。因此,安條克 (Antiochus) 時期的希臘化展示包括騎兵、步兵、戰車、大 象。它們確實很清楚地是一種政治上的力量展示。 而它們在羅馬達到了真正古典的形式。在那裡,我認為你提到的所有不同元素都已經相當 成熟了。「triumph」(勝利)一詞源於羅馬人稱之為「triumphator」的詞彙,也就是將 被慶祝的凱旋將軍。遊行本身被稱為「triumphs」,它們展示了你提到的一切,例如俘虜 、戰利品、以及將在木牌下行進前往朱庇特神廟的部隊。據說,將軍會被指派一個奴隸, 持續在他耳邊低語:「記住你是凡人。」顯然,這週六不會有人為唐納·川普執行這個角 色。而且還會有體育賽事、馬戲團表演、青年表演,應有盡有。所以,我認為到了羅馬時 期,這種集體展示軍事硬體的概念,在歐洲傳統中,實際上在將近 2000 年前就已經確立 了。它扮演了你提到的所有角色。它關乎戰勝敵人、國內政治,當然還有聲明自己在你所 屬的政體中具有相關性和中心地位。而這一直迴盪至今。 .... 我們對閱兵的經典印象是士兵們以節奏分明的隊形整齊劃一地行進,幾乎就像一場盛大的 百老匯歌舞劇或芭蕾舞劇。而這正是首先出現的。所以,閱兵場上的團體操練傳統始於歐 洲軍隊的這種訓練模式,這是 18 世紀的創新,在 18 世紀末和 19 世紀初才真正大規模 地正式化。但這些往往是王朝軍隊。到了拿破崙戰爭時期,民族主義與之相關聯。法國大 革命軍隊當然具有濃厚的民族主義光環。但直到 19 世紀末,我們才真正看到以徵兵為基 礎的龐大軍隊與嚴格的操練,在節日的民族精神中向全體民眾閱兵,這種原型式的融合。 而我認為,法國可能可以聲稱這是其起源。我是說,德國在 1871 年擊敗法國之後,舉行 了盛大的閱兵,但那是一個君主制結構。然而,法蘭西共和國在經歷多次動盪之後,從普 法戰爭的失敗、接著是公社,以及 1880 年代共和精神的恢復中誕生的第三共和國,宣布 7 月 14 日為巴士底日。因為對於介於其間的君主政權來說,慶祝革命是相當有問題的 。所以,我們今天與法國相關聯的巴士底日慶祝活動,實際上是在 1880 年首次設立的。 那是一個共和國的國定假日,最終以軍事閱兵收尾。在法國大部分地區並非如此。如果你 只是在法國鄉村,可能更多的是消防隊會去遊行,但不一定是軍隊。在巴黎,則是軍隊。 最初,他們是在閱兵場上進行的,就像你提到的那樣。但在 1918 年,他們搬到了香榭麗 舍大道。 這種傳統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起來。有趣的是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巴黎當然被 德國人佔領,德國人會舉行閱兵,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恐嚇。在倫敦的自由法國軍隊, 會在 [查理斯·戴高樂 (Charles de Gaulle)] 將軍指揮下,舉行小型的法國突擊隊閱兵 。然後,這種傳統在 1945 年巴黎解放後恢復。蘇聯的閱兵很有趣,因為它們也經歷了類 似的、相對較近的創新傳統。我們認為這些傳統可以追溯到遠古歷史。實際上,在許多情 況下並非如此——法國的追溯到 1880 年。 我們現在與蘇聯政權聯繫在一起的經典紅場勝利日閱兵,實際上是在 1965 年才由 [蘇聯 領導人列昂尼德·勃列日涅夫 (Leonid Brezhnev)] 真正實施的。這明確是為了在冷戰中 動員蘇聯民意、強化陣線並恐嚇蘇聯外部敵人的一種努力。所以,同樣地,這並不是一個 深遠的傳統。我是說,確實有在十月革命(按我們的日曆是十一月)期間,德國人入侵時 在莫斯科舉行的著名閱兵。所以蘇聯政權有與革命日曆相關的軍事風格閱兵,但蘇聯圍繞 擊敗德國的軍事事件來組織,這個傳統確實不早於 1965 年。這真的讓我感到驚訝。我原 以為這會是戰爭結束後立即出現的事情。 心得感想: FP這篇介紹了古埃及、羅馬、美國、法國、蘇聯的閱兵, 覺得還滿有趣的分享給大家。有興趣的可以聽Podcast。 -- 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web-ptt.tw/Military/M.1749946833.A.749
grant790110 : 有我國的嗎 06/15 08:34
shih1513 : 蘇聯在史達林時期閱兵就很多了才對。 06/15 10:11
something320: 國軍該恢復雙十閱兵 現在步兵這麼多 每年選幾個旅 06/15 10:41
something320: 各出ㄧ連踢正步不難吧 像英法年年閱兵不間斷 優秀 06/15 10:41
something320: 的傳統要延續 06/15 10:41
Markell: 有沒有富二代要包養 06/15 10:41
a000000000 : 民國70年代尼島也常常閱兵八 06/15 10:44
whitertiger : 尼島是啥? 06/15 11:40
whitertiger : 搞啥每年閱兵?當三軍弟兄們很喜歡閱兵?戰備都缺人 06/15 11:41
whitertiger : 了還搞閱兵 06/15 11:41
whitertiger : 你這麼有精力先去走每年參加大甲媽祖遶境,軍隊搞戰 06/15 11:43
fuoya: 身邊有朋友被包養 06/15 11:43
whitertiger : 備備戰就行 06/15 11:43
something320: 閱兵跟備戰有啥關係 英法軍全世界打仗有影響每年閱 06/15 12:16
something320: 兵嗎 06/15 12:16
whitertiger : 他們有在中國隔壁嗎 06/15 13:10
saccharomyce: 華統演習之後就沒再月兵了吧 06/15 13:36
Apasiri: 亞洲最大包養平台上線了 06/15 13:36
whitertiger : 頂多剩空中分列式了 06/15 13:46
rocmp : 去年有黃埔百年,再以前還有國慶百年和抗戰七十 06/15 17:59